本帖被 木木小编 从 福州情报站 移动到本区(2014-08-28)

-
0赞
-
0汗
-
0怒
回复
[ 共59条互动,40人参与 ]
-
“退休,并不意味着结束,而是与英语的开始!”
早些年,在英语角,他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老人,经常引起媒体的关注。对于英语,他因为喜欢,所以执着;也因为执着,所以引人关注。
无论是学英语的哪个时期,都会让别人注意到他,从《纽约时报》开始,他的那些与英语的故事,注定会被人所熟知。
他叫林泉,今年78岁,是闽侯人。他穿着很鲜明:一个白色帽子,身上总会背着个袋子,看起来就是一副很亲切、慈祥的爷爷形象。英文名字叫“Woodrow”,那是加拿大友人的“Kavin”给他取的,我问他为什么给他取这个名字,他说他也不知道,只知道不少历史名人也曾经用过这个名字。
老林的父亲是老师,初中的时候在自己就读的英华中学学过一点的英语,之后毕业成为了一名机械厂工人,在农化的兵工厂工作了二十多年。
提起正式学英语的经历,那是近十年的事情了。由于儿子在福州安家,就跟随儿子到福州来居住,一来福州,那是个周五,他就骑着车在五一广场中寻找英语角的影子,但是怎么也找不到。直到后来才知道,原来英语角只有周一和周四才有,其他时间过去是找不到人的。
而早在1974年,五一广场的英语角就已经形成了。周一周四周六除了下雨天,英语爱好者都会聚集在“毛主席”底下进行口语之间的学习,而从原本的周一、周四增加到了周六,这都是老林争取来的。
学英语的初衷,就是因为喜欢,因为好玩,能交到很多不同的朋友,而且老林觉得,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。
最初,他就只是靠着收音机听英文广播,有时候甚至会向电台所要教材学习,凭借着对英语的执着与喜爱,他渐渐的融入了这个与英语有关的生活。
老林的作息很有规律:六点之后就开始看英语相关的节目,像《空中英语》这样的。七点后可以看《美国之音》,这类电视看完之后就开始打乒乓球,他说,他只会固定打10局,十局一到就不打了,这是老林给自己的规定。
老林还说,他的兵乓球就是图中这位“老战友”教他的,他人很好,很热情,不管我会不会打,都会陪着我打。
这几年来,他都在市、省的老年大学都报了名,一个礼拜一共就四节课,而每个学年的学费就一百六左右,老林平日有空闲时,就是跟学校里的“老同学”互相学习的。
虽然说是用“老年大学”,但用“老年俱乐部”称之更为的贴切。
老林育有一男一女,女儿是天津大学教授,宁化兵工厂,宁化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大学,之后去天津大学念研究生,也去过日本留过学,现在在大学任职教授,总之,用老林的话来说,女儿是我的骄傲!
他的英文之所以流利,不但跟老林的用功有关,而且在他身边所能接触到的义务英语老师很多,一个个说的都是专业的英语、美语。都有来自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芬兰等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等,都与他有着深厚的友谊,还保持着联系。
只要有不懂的,一个电话,一个邮件,就会帮他解决英语中所遇到各种的疑问,而且一定是专业又准确的解答。
“学着英语,看着世界”
问起老林是否去过外国,他平静的说,还没有。我问为什么?
08年,他去过台湾,两年之后去了香港和澳门,再之后还去过长江的常子江、重庆等地游玩了一番。后来老林常常在想,人这一辈子至少得出一次国吧?何况自己也自学了那么多年的英文,总要到外面走走,算见见“世面”吧?
是的,言之有理!!
但是旅行社有规定,年纪大的必须要亲人陪同。由于儿子在福清的福耀玻璃里做报关员,工作很忙,而女儿在天津的教学上有很多任务,经常要带博士生、研究生什么的,再加上家里有个久病在床的公公要照顾。所以这个“出国旅行看世界”的愿望一直没能实现。
再后来,老林念的老年大学里有个较年轻的人自己办了所旅行社。虽然一直有出去“看世界,讲英语”的想法,但是老林也是严格按照了相关的旅游制度办事,硬性的那些规定像:体检、检查之类的都做了,身体一向硬朗的老林这类的检查也都过了,最后是说还需要子女的一个“保证书”就行了。
女儿是大力支持父亲的这次旅行,但是儿子会担心他的年纪以及身体的状况,经过老林的一顿磨合,还是最终让儿子点了头。
而他去外国的首站是——俄罗斯,那个叫莫斯科的城市!
现在,忙七忙八的忙了几天,各方面的手续、证件都弄的差不多了,定金也交了,而老林也在加紧的学习俄语,他说,目前先把“俄罗斯的梦”给做好了,再说下一站的规划。
交谈时,老林还教了我几句俄语,似乎是挺好听的……[ 此帖被木木小编在2013-09-18 10:24重新编辑 ] -
布袋中的那一堆报刊,他说他最宝贝的就是这份02年《纽约时报》刊登的这篇。
刊登是在03年,而故事是发生在01年的。
我在拜访老林时,也在网上查阅过一些资料,新闻报纸上都是用“泛黄”两个字来形容这份报纸,我起初还以为是夸张了,现在看来这两个字用的真的不为过,真的是“泛黄”的报纸,这不但见证着时光的匆匆流逝,也不断向我们诉说着“老人与英语”的不解之缘吧。
那个故事发生在01年,老林看完女儿后,在归途的火车上,邻座的就是这对美国情侣,不说老林对英语的喜爱,就当是正常的邻座,我想也会闲谈几句的。
一口流利的英文顿时拉进了异国友人的距离,并且老人的热情、健谈感染了了这对情侣。他们回到美国,就将这段偶遇写了下来,在02年还被《纽约时报》刊登出来,这也成了老林最珍贵的回忆了。
随后,老林说要给我看一个很奇怪、很搞笑的信封,边翻边说:“这个邮递员我太佩服他了,这样都投递的出去!”
这就是那封火车上遇到的情侣寄过来的信,很有趣是不是?由于外国快递完全不了解中国人的文字结构,原本一个好好的“左右结构”、“上下结构”的字,活生生的被拆成了两个“字”(如“林泉”变成了“木木泉”)。
但是让人惊呆的是,这样都能寄到了呢!
从台湾旅游回来,这是台北市市长郝龙斌对老林提议的“太鲁阁落石伤人事,建议提供安全帽的建议”的回复信。在这封信也让人看出一个城市的态度,有么有?[ 此帖被木木小编在2013-09-17 23:10重新编辑 ] -
这便是五一广场英语角的标志性横幅。
老林说,“More respect, less attack”,是更多的尊重,更少的攻击的意思。
记得上次在交谈过程中,他曾多次跟我提起这个横幅的事情。他说,这横幅,老是被于山堂的管理人给扯掉,而他总是偷偷的将它挂上去,他也抱怨说,这外面的铁栏又是属于毛主席管的,挂在里面又没有碍着他们的事儿,还老是被他给扯掉,我还得偷偷把她挂上去。
昨晚我刚来到“毛主席”下时,还看到了这个横幅,但是到我要离开时,转身突然发现那个横幅又不见了,虽然会抱怨几句,但他也不会去跟管理员过多的争执,我想,这就是“More respect, less attack”在老林心中最好的诠释吧。
“一开始我老做梦,梦到她,她在梦里是不说话的……”
96年,老伴因车祸突然离世,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,老林平静的说,她走的太突然,我一点准备也没有。
还跟我忆起第一次与她在西湖约会的画面,以及最后一次将她把骨灰撒向西湖的情景。
她给我织的毛背心现在还在穿,以前我曾经想过,那些家务,叠被子、整理房间的事儿,如果她不在,我该怎么弄哦,到现在,我都自己慢慢的学着去弄了。
我听后,感觉鼻子酸酸的……有些人是要珍惜的,有些人也是会去回忆的,遇到一个能“一牵手,就是一辈子”的人不容易!
老伴离世,亲友也有再次给老林物色对象,骗着老林去约会,还是在西湖,而他拒绝的理由是:“No feeling。”听后,我笑了,这真是个有理中又不乏时髦的借口!
直到现在,十几年过去了,还是一个人。
谈着谈着就到了午饭时间,老林说中午请我吃牛肉面,我说要请他吃,他推托说一定要请我吃。
在与他一起去“觅食”的路上,遇到很多东西,老林总会有意识的去用英文将它翻译,也时不时问我一些单词,但凡遇到不确定或是不知道的东西,他便立马拿出布袋里的文曲星,查找并试着把它记住。
我也不想在餐桌上推推拉拉不好看,就没去硬争着付钱。我们吃的是牛肉面,他尽足了待客之道,也许也是我的体型在餐桌上实在想让人照顾的缘故吧,老林专门为我多加了一份牛肉,“满满的好幸福”有么有??
吃饭的时候,他问我,我发你短信的时候,你起床了吗?
我说,你什么时候发我短信?几点?
他说,大概八点多的时候吧。
我说,不是吧,我没收到耶!说着并下意识的翻阅手机短信再查看下信息,真没发现老林发的短信。
而老林一脸轻松、不在意的说了一句:oh,forget!就让他过去吧,不要理了。
我并没有告诉他我外公病了,一来怕他影响了心情,因为老了,总会生、老、病……不过现在回头想想,他要是知道我外公病了,定会说上一句:Forget sad!He'll be fine!因为人不去记住不高兴的才会向前走下去,他这种乐观的心态实属难得。
吃完了面,他像一位爷爷一样送我去公交车站,并亲切的叮嘱一些事宜后,与我挥手再见!
老林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,不知道你们喜欢这一期他的故事么?有缘的话我们还有下期哦。拜拜……[ 此帖被木木小编在2013-09-17 23:13重新编辑 ]